《離騷》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騷體詩”的形式特點,抓住關鍵詞語,疏通詩句,培養學生初步鑒賞、評價古詩文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了解浪漫主義詩歌特征。體會詩歌象征手法運用的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詩人高貴的個人品格和忠君愛國的思想。
【教學重點】
通過品讀《離騷》的優美詩句,學習屈原追求美政、憂國憂民的高尚品德。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理解詩作中疑難的字、詞及含有豐富感情的句子。
【課時安排】兩課時。
一、導入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風”是指《詩經》中的《國風》,“騷”即《楚辭》中的《離騷》?!对娊洝肥俏覈谝徊吭姼杩偧?,《楚辭》是我國第一部文人創作的詩歌,《詩經》《楚辭》分別開創了我國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詩風。,古代帝王缺少“風騷”,作為新世紀接班人的我們也有必要補充一些“風騷”。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離騷》,以求在文學的殿堂里接受美的熏陶。
二、關于作者及《離騷》
屈原,戰國末期楚國人,。名平,字原。丹陽(今湖北秭歸)人。他出身于楚國貴族,與懷王同祖。屈原學識淵博,對天文、地理、禮樂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亂興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辭令。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認為只有圣君賢相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有強烈的憂國憂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輔佐懷王,參與議論國事及應對賓客,起草憲令及變法,對外參加合縱派與秦斗爭,兩度出使齊國。因受小人陷害,他兩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羅江而死,以明忠貞愛國之懷。
“楚辭”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為主體的詩歌總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離騷》,因此后人又把“楚辭”的體裁稱為“騷體”?!峨x騷》與《詩經》在文學史上并稱“風騷”,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兩大源頭,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那么“離騷”是什么意思呢?離通“罹”,遭遇;騷:憂愁?!半x騷”即作者遭遇憂愁而寫成的詩句。全詩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結晶,。
三、整體感知
1.放錄音或教師范讀、學生朗讀。要求讀出語氣。
第一遍:要求學生注意聽準字音及句子的節奏。劃分朗讀節奏。
明確:(1)騷體詩的朗讀節奏:一般是三四個節拍,隨文切分。如: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余/雖/好修婷/以軌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2)“兮”字,語氣助詞,讀時應拉長語氣,齊讀時感受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二遍:讓學生輕聲跟讀。
第三遍:讓學生大聲朗讀。
2.請學生找出以下語言知識點,教師疏通重要詞語
(1)通假字
偭規矩而改錯 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 通“圓”,圓鑿。
忳郁邑余侘傺兮 通“郁悒”,憂愁苦悶。
進不入以離尤兮 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彌章 通“彰”,明顯。
延佇乎吾將反 通“返”,返回。
(2)同類活用
步余馬于蘭皋兮 使動用法,使……步行
高余冠之岌岌兮 形——動,加高。
長余佩之陸離 形——動,加長。
固前圣之所厚 形——動,推重。
哀民生之多艱 形容詞意動用法,以……為哀傷。
鷙鳥之不群兮 名——動,合群。
謠諑謂余以善淫 動——名,,縱欲之事。
屈心而抑志兮 使動用法,使……受屈,使……受壓抑。
(3)特殊句式
謇朝誶而夕替 被動句。無標志詞。
步余馬于蘭皋兮 狀語后置。介詞“于”。
不吾知其亦已兮 賓語前置。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
謠諑謂余以善淫 狀語后置。介詞“以”
既替余以蕙纕兮
又申之以攬茝 狀語后置。介詞“以”。
高余冠之岌岌兮
長余佩之陸離 定語后置。助詞“之”,還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4)一詞多義
雖:余雖好修姱以